《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解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陈志明)

李益简介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诗集
  • 夜上受降城闻笛 - 李益 - [唐]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江南曲 - 李益 - [唐]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 喜见外弟又言别 - 李益 - [唐]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 塞下曲 - 李益 - [唐]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 写情 - 李益 - [唐]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 从军北征 - 李益 - [唐]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 李益 - [唐]

    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鸊鹈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 李益 - [唐]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 春夜闻笛 - 李益 - [唐]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 杂曲 - 李益 - [唐]

    妾本蚕家女,不识贵门仪。藁砧持玉斧,交结五陵儿。十日或一见,九日在路岐。人生此夫婿,富贵欲何为。杨柳徒可折,南山不可移。妇人贵结发,宁有再嫁资。嫁女莫望高,女心愿所宜。宁从贱相守,不愿贵相离。蓝叶郁重重,蓝花若榴色。少妇归少年,华光自相得。谁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有义即夫婿,无义还他人。爱如寒炉火,弃若秋风扇。山岳起面前,相看不相见。丈夫非小儿,何用强相知。不见朝生菌,易成还易衰。征客欲临路,居人还出门。北风河梁上,四野愁云繁。岂不恋我家,夫婿多感恩。前程有日月,勋绩在河源。少妇马前立,请君听一言。春至草亦生,谁能无别情。殷勤展心素,见新莫忘故。遥望孟门山,殷勤报君子。既为随阳雁,勿学西流水。尝闻生别离,悲莫悲于此。同器不同荣,堂下即千里。与君贫贱交,何异萍上水。托身天使然,同生复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