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34个与“”相关的成语:
  • 和盘

    [拼音] hé pán tuō chū
    [释义] 和:连同。(端东西时)连盘子全部拿出来。后比喻毫不隐瞒;全部说出。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饭罢,田氏将庄子所著《南华真经》及老子《道德》五千言,和盘托出献与王孙。”
  • 烘云

    [拼音] hōng yún tuō yuè
    [释义] 烘;渲染;托:衬托 。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比喻不从正面描绘;而从侧面点染以烘托突出主要事物。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金圣叹批:“而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 合盘

    [拼音] hé pán tuō chū
    [释义] 指全部显露或说出
    [出处] 清 李光庭《乡言解颐 地部 婚姻》:“鄙夫欣羡之眼,败家妇不足之心,合盘托出。”
  • 全盘

    [拼音] quán pán tuō chū
    [释义] 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出处] 元 明本述《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十六:“今日特为你起模画样,和盘托出。”
  • 妻寄子

    [拼音] tuō qī jì zǐ
    [释义] 托:请托。将妻子儿女送到别人家寄养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必是闻得老夫虚名,欲待托妻寄子。”
  • 攀龙

    [拼音] pān lóng tuō fèng
    [释义] 攀:高攀,接近;托:依附。比喻巴结投靠有权势声望的人
    [出处] 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
  • 渲染

    [拼音] hōng tuō xuàn rǎn
    [释义] 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主题。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自然还须加一番烘托渲染,才完得这一篇造因结果的文章。”
  • 沿门

    [拼音] yán mén tuō bō
    [释义] 钵:和尚吃东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缘。比喻挨家乞讨。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你若借了这事向亲友各家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托钵摇尾乞怜起来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
  • 空言

    [拼音] tú tuō kōng yán
    [释义] 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话。指只讲空话,而不实行。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假名

    [拼音] jiǎ míng tuō xìng
    [释义] 冒充别人姓名。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3回:“俺哥哥不是这般的人,多有依草附木,假名托姓的在外头胡做。”
  • 钵沿门

    [拼音] tuō bō yán mén
    [释义] 钵:僧尼的食器。比喻挨家乞求施舍
    [出处]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昼则托钵沿门,夜则栖身檐下,盖不知几经日矣。”
  • 攀亲

    [拼音] pān qīn tuō shú
    [释义] 攀:牵挽。拉亲戚关系,认作朋友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他与那猪八戒当时寻到我的门前,讲甚么攀亲托熟之言。”
  • 互相推

    [拼音] hù xiāng tuī tuō
    [释义] 彼此之间互相推托,谁也不愿承担责任
    [出处]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彼此互相推托,皆齐之不收,反遗之以与金人用。”
  • 渲染烘

    [拼音] xuàn rǎn hōng tuō
    [释义]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烘托:国画的画法,用衬托手法使事物鲜明。指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主题
  • 诸空言

    [拼音] tuō zhū kōng yán
    [释义]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出处] 清·朱珪《序》:“若方将试吏事,则由是以求之民物之情,利病之实,不徒托诸空言也。”
  • 之空言

    [拼音] tuō zhī kōng yán
    [释义]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出处] 汉 赵岐《〈孟子〉题辞》:“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 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司马贞索隐:“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 于空言

    [拼音] tuō yú kōng yán
    [释义]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出处] 元·黄溍《格庵先生赵公阡表》:“道之不行,托于空言,显显赵公,则既有闻。”
  • 凤攀龙

    [拼音] tuō fèng pān lóng
    [释义] 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扬戏传》:“宗计于朝,或异或同,敌以乘衅,家破人亡。乖道反德,托凤攀龙。”
  • 公报私

    [拼音] tuō gōng bào sī
    [释义] 借公事报私怨。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
  • 公行私

    [拼音] tuō gōng xíng sī
    [释义] 犹言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出处] 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而乃冯附城社,蔽亏日月,托公行私,交游群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