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285个与“”相关的成语:
  • 反咬一

    [拼音] fǎn yǎo yī kǒu
    [释义] 原指没有抓住兽类,反而被它咬了一口。比喻遭到指责的人强词夺理反过来攻击指责他的人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9回:“拿奸拿双,拿不住双,反咬一口,就受不得了。”
  • 逃生

    [拼音] hǔ kǒu táo shēng
    [释义] 从老虎嘴里逃脱出来。比喻从险境中逃出来。也作“虎口余生”。
    [出处] 元 无名氏《朱砂担滴水浮沤记》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腾腾再不消停。”
  • 拔牙

    [拼音] hǔ kǒu bá yá
    [释义] 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着极大危险去做某一事情。
    [出处] 元 弦济《一山国师语录》:“苍龙头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 小儿

    [拼音] huáng kǒu xiǎo ér
    [释义] 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出处] 唐 许碏《题南岳招仙观壁上》诗:“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 免开尊

    [拼音] miǎn kāi zūn kǒu
    [释义] 不必开口说什么。多表示要求不会得到同意。
    [出处] 田汉《关汉卿》第五场:“谁跟你开玩笑!这事让朱四姐出面,你就免开尊口!”
  • 抵赖

    [拼音] shǐ kǒu dǐ lài
    [释义] 一口咬定,死不承认。
    [出处] 叶兆言《花煞》第一卷第一章:“裕顺吓了一跳,连忙矢口抵赖,咬定绝无此事。”
  • 曲不离

    [拼音] qǔ bù lí kǒu
    [释义] 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出处] 朱自清《论诵读》:“但是诵读总得多读熟读,才有效用;‘曲不离口’,诵读也是一样道理。”
  • 铄金

    [拼音] zhòng kǒu shuò jīn
    [释义] 人人这么说;足以熔化金(铄:熔化)。比喻舆论力量大;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
    [出处] 《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 如悬河

    [拼音] kǒu rú xuán hé
    [释义] 见“口若悬河”。
    [出处] 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 莫辩

    [拼音] bǎi kǒu mò biàn
    [释义] 莫:不能;辩:辩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
    [出处] 清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大虹村》:“细细幻形以挫辱之耳,然自此百口莫辩矣。”
  • 出狂言

    [拼音] kǒu chū kuáng yán
    [释义] 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指说话狂妄、放肆。也指胡说八道。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听得,慌忙过来看时,却是‘九纹龙’史进,‘没遮拦’穆弘,在阁子内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 拙腮

    [拼音] dùn kǒu zhuō sāi
    [释义] 指口才笨拙,说话不流利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0回:“好妹妹,我是钝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 不二价

    [拼音] kǒu bù èr jià
    [释义] 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出处] 《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 白牙

    [拼音] hóng kǒu bái yá
    [释义] 指一口咬定或指某句话确实说过
    [出处]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56回:“红口白牙,吃了东西,要甜的不敢给咸的,要辣的不敢给酸的,吃完了不给钱?”
  • 出大言

    [拼音] kǒu chū dā yán
    [释义] 说大话。形容说话狂妄。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御者见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脚观看。”
  • 玉牙

    [拼音] jīn kǒu yù yá
    [释义] 金;玉:比喻珍贵。在戏曲和旧小说中;常说皇帝是金口玉牙;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能随意更改。现比喻说一不二。也作“金口玉言”。
    [出处] 晋 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 锦心

    [拼音] xiù kǒu jǐn xīn
    [释义] 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出处] 唐 柳宗元《乞巧文》:“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 相传

    [拼音] kǒu kǒu xiāng chuán
    [释义] 不著文学,口头相传。
    [出处] 宋 洪迈《夷坚丙志 黄十翁》:“汝还世五年,传吾语于人间,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乐福;作恶者万劫不回,受无间苦。令闻此者口口相传。”
  • 干舌燥

    [拼音] kǒu gān shé zào
    [释义]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 养家活

    [拼音] yǎng jiā huó kǒu
    [释义] 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那些书吏衙役,都是花了钱买着粮道的衙门,那个不想发财?俱要养家活口。”